2012年,参与竞选的奥巴马团队确定了三个最根本的目标:让更多的人掏更多的钱,让更多的选民投票给奥巴马,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这需要“微观”层面的认知:每个选民最有可能被什么因素说服?每个选民在什么情况下最有可能掏腰包?什么样的广告投放渠道能够最高效获取目标选民?如竞选总指挥吉姆·梅西纳所说,在整个竞选活中,没有数据做支撑的假设不能存在。
为了筹到10亿美元的竞选款,奥巴马的数据挖掘团队在过去两年搜集、存储和分析了大量数据。他们注意到,影星乔治·克鲁尼对美国西海岸40岁至49岁的女性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她们无疑是最有可能为了在好莱坞与克鲁尼和奥巴马共进晚餐而不惜自掏腰包的一个群体。克鲁尼在自家豪宅举办的筹款宴会上,为奥巴马筹集到数百万美元的竞选资金。此后,当奥巴马团队决定在东海岸物色一位对于这个女性群体具有相同号召力的影星时,数据团队发现莎拉·杰西卡·帕克的粉丝们也同样喜欢竞赛、小型宴会和名人。“克鲁尼效应”被成功地复制到了东海岸。
在整个的竞选中,奥巴马团队的广告费用花了不到3亿美元,而罗姆尼团队则花了近4亿美元却落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奥巴马的数据团队对于广告购买的决策,是经过缜密的数据分析之后才制定的。一项民调显示,80%的美国选民认为奥巴马比罗姆尼让他们感觉更加重视自己。结果是,奥巴马团队筹得的第一个1亿美元中,98%来自于小于250美元的小额捐款,而罗姆尼团队在筹得相同数额捐款的情况下,这一比例仅为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