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中国二十二冶集团优秀共产党员吕应荣
本报讯(任雪娜)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犹记当年,初入社会,带着校园里的懵懂与少年人的锐气,进入了职场。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的热血小伙如今成为了一名成熟干练的项目经理。2001年至今,他来到中国二十二冶工作已经17年了。因为对国家对党的深深热爱,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表现,2006年他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
17年的时间,12年的党龄,见证了他无数个日夜的心血付出,用优良的共产党员品格严格要求自己,与企业同呼吸共患难,2018年再次被中国二十二冶集团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就是北京崇建公司通州两站一街项目经理—吕应荣。
铁肩战将 敦厚坚守做项目
热浪、尘土、一张黝黑的脸......,这是我下基层时看到的现场炎炎景象,也看到了这位项目经理在工作中的模样。
他的办公桌被各种各样的施工图纸占领着,桌角边放着一碗简单的饭菜,午饭大概10几分钟的时间,却接二连三的接到了好几通工地打来的电话。只见他拿起电话,耐心讲完后,端起碗迅速的扒拉几口米饭,算是吃过午饭,便火急火燎的跑到施工现场。一旦投入到工作中,他就像一个上紧发条的钟表,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工作,经常带着团队没日没夜的在办公室讨论施工方案,解决现场的各种问题。因为饮食不规律,时间一长,便落下了胃痛的毛病。
大家都觉得,一个项目经理用不着每天跑现场把自己弄得那么脏。但是,去工地盯生产已经成为他的一种习惯,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天中,除了其他公务,基本一直待在工地,外出办事不管多晚,第一件事必然是先去现场看看施工进展如何,有没有迫切解决的问题。他说,刚成为项目经理时,并不像现在这么“从容淡定”。之前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完成自己职责的事情就可以了,而作为一个大项目的管理者,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前瞻性,能够对未来形成准确的预判。好在我年轻,可以用勤奋来弥补我的不足。
就这样,从基层做起,不怕苦、不怕累、不计较得失,一步一个脚印,经过多年摔打和工地一线风霜雨雪的洗礼,赢得了多方的认可。
凝心聚力 攻坚克难赶工期
七月的通州两站一街项目施工现场如火如荼,各种大型机器伸长臂膀,施工人员在各自的作业面上紧张忙碌,混凝土浇灌车来往穿梭,机器的轰鸣声、钢筋的碰撞声,交织成一首激昂的交响曲......
他所在的通州两站一街项目是北京市重点保障房工程,对于项目管理的标准要求也高,而且项目管理团队偏于年轻化,他的肩上感觉沉甸甸的。所以,在艰苦的现场环境下,如何做到团结一致,抓好团队的凝聚力,打好项目施工攻坚战是他面临的一个难题。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引导表率是稳定军心的手段,他用忠诚与担当担起把握全局的重任。在这个炎炎夏日里,现场随处都能见到他瘦高的身影,一会儿站在楼顶查看施工进度,一会儿伏案桌边琢磨施工方案,一会儿攀爬楼梯解决施工问题,身上的衣服被汗水湿透又被阳光烤干、干了又湿,如此反复。老天的考验好像并不止如此,连日的大雨使正在施工的现场变得泥泞不堪,项目部第一时间组成“安全小队”,他带领项目部员工在雨中“冲锋”,顾不上冻得麻木的双腿,顾不上冷得僵硬的双脚,在冰冷的泥水里排查现场安全隐患,以不服输的劲头与阴雨季节抢工期、保质量。“玩命”工作几乎占据了他除了睡觉的空余时间,几个月中他回家的次数也屈指可数。“任何选择都不会十全十美,有所得,就有所失,等工期不忙了,我再回去好好陪陪家人。”他说道。
作为项目负责人,他多次通过项目座谈会、项目小活动、党员先锋队、重点人员重点谈话等形式,给项目上的员工加油打气,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凝心聚力,使管理人员形成强有力的“拳头”。逮到机会总会和迷茫的新员工说“态度要端正,不要把自己定位太高,到工地上来了,就多看多问多总结,看不懂图纸,下钢筋就拿尺子去量......”,并把自己年轻时候的是施工经历和经验分享给大家。人和人之间需要相互尊重,要掏心窝子,越平淡越真诚,这是他与下面员工的相处之道。
运筹帷幄 精益求精树丰碑
崇建公司多个重大工程都曾落到他的肩上,施工任务十分繁重,作为项目经理怎么会没有忧愁困扰的时候?但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块“骨头”越是难啃,就越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进行周密的施工安排,以只争朝夕的劲头、改革创新的办法、更加严实的作风加快推进工程建设。
通州两站一街项目规模大,参建主体分包单位较多,进行材料分配调度频次大。他根据实际情况,在工程组织方面,进行重点材料要素管理,钢筋、模板、砼专人专项管理,根据各楼座的进度节拍,制定分配计划,再根据各主要材料的进场能力,进行统一讨论分析,使各种材料的分配步调一致,分工和统一结合到位。他自己常说:很多小事我都记不住,常常是说忘就忘了,但是牵扯到项目上的报量和施工现场进度我就过目不忘。在他心中,工匠精神就是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项目底板大量高低跨斜坡设计,施工单侧支模体量巨大。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他带领项目人员一次次地研究支模方案,优化设计方案降低支模,发现考虑不周的地方,多次召开会议进行推敲,一次谈不透,再谈,直到方案被大家所认可。在施工的二十余年,他的脑袋里好像有一本故障字典,每次遇到问题,他都会迅速联想到之前是否出现过类似的问题,并迅速找到解决的方式。
夕阳西逝,只见他穿着工作服、戴着安全帽,又走进了工地,继续在岗位上忙碌着。他以企为家,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虔诚为坐标,以一腔澎湃依旧的热血为态度,一步一个脚印,期待着,前进着。“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